close

第3泊 台南後壁開天府

梁華傑

2020128~9

台北已經連續下雨超過兩週了,已將運動融入為生活一部分的我們夫妻俩,天雖然下著雨,但仍撐著傘去健走,可以稍為舒緩筋骨;但為了遠離台北連續濕冷的日子,決定往南走,並採用車泊方式,同時安排一些活動。

12月8日打包完車泊用品、用具搬上車後,就一路往南走,查看氣象資料,山區降雨機率較大,放棄原本計畫車泊於東埔停車場,並去爬鹿林山、麟趾山,改走海線(西濱公路)一路往南,先來到王功漁港,在王功漁港漫步暢遊,雖然海風很大,但最起碼沒有下雨。頂著海風,沒有陽光,踏賞塔身八角形黑白相間直條紋造型的芳苑燈塔,白天雖無照向無際海邊的灯光,黑白條紋相間的塔身顏色,就是給海上返航舟子最好的指引。拉高領口,登上海堤眺望滿佈海邊濕地上的蚵田,這片緊鄰後港溪出海口的濕地,就是養殖遠近有名的王功蚵,偶見零落垂釣者頂著凜冽海風,享受著垂釣之樂;走進孤立堤防突出處的望海寮,盡覽濕地上生態豐富的紅樹林、水鳥、招潮蟹、彈塗魚等。登高望遠,走上位於漁港出海口處藍色弓型造型的王者之弓橋,有著幾何之美,佇立在這座曾榮獲國際性建築大獎的橋上,如隱者般眺望停泊港中的舢舨及魚船,散發出隱者之靜謚詳和。走回到王功故事館,因是非假日沒有開館,門口外的蚵藝裝置藝術-一隻公雞、一隻母雞,雖然表情逗趣,但已有些斑剝,側邊用彩繪蚵殼裝置藝術佈置成的彩虹隧道,顏色已然暗淡,看來還是大自然的美才能較為持久永恆。

IMG_20201208_144851.jpg

生態步道上遠眺王功灯塔

IMG_20201208_144919.jpg

濕地生態步道上--吹著強勁的海風

IMG_20201208_145638.jpg

黑白直條紋相間的王功燈塔

IMG_20201208_145958.jpg

黑白直條紋相間的王功燈塔是台灣最高燈塔

IMG_20201208_150315.jpg

觀海亭

IMG_20201208_150353.jpg

有避風設施的王功海堤觀海亭

IMG_20201208_150427.jpg

有避風設施的王功海堤觀海亭

IMG_20201208_150706.jpg

藍色的王者之弓橋

IMG_20201208_150819.jpg

靜謚的王玏漁港&舢舨、漁船--海風吹皺一泓魚港海水

IMG_20201208_150928.jpg

後港溪出海口&濕地

IMG_20201208_151113.jpg

位於港區南緣的王者之弓橋,很有氣勢的名字,站在橋上可欣賞漁港風光

IMG_20201208_151431_1.jpg

以彩繪蚵殼製作的公鷄、母鶪

IMG_20201208_151518.jpg

以彩繪蚵殼裝置藝術佈置而成的彩虹隧道

IMG_20201208_151623.jpg

王功故事館--非假日沒有開放,好像也要預約

IMG_20201208_151648.jpg

王功故事館

踏遊完王功漁港,隨即驅車前往預劃的泊點--小南海風景區,因小南海吊橋下有水厠,故泊點選在普陀禪寺外的停車場,來到時已近黃昏,剛好有人來打掃厠所,故在車上等待,一直到天黑後,打掃的婦人才離去,下車去查看厠所,結果上鎖了,無水無厠可用,太不方便,立馬變換泊點,上網查得附近有個開天府,即驅車前往察看。到開天府後,因已是晚上將近七點,廟門已緊閉,廟後階梯下有開放式水厠,符合泊點的需求,唯廟側有狗圈養,接近時會吠叫,故避開狗的視線,將泊點選在側方停車場的角落。一切妥當後,取出爐具、桌椅,前往厠所取水開爐煮食晚餐;晚餐後,所有裝備、爐具、桌椅都收回車上,人也進入車中床,進入就寢模式。這是個很安靜、安全的處所,是個很不錯的泊點。

IMG_20201208_172408.jpg

小南海風景區的小南海吊橋

IMG_20201208_172511.jpg

華燈初上的小南海吊橋

次日(12月9日)晨起,喝杯熱咖啡和餅乾後,就換上運動服裝,環著小南海風景區的步道跑走一圈,欣賞小南海週邊的湖光水色,也許是非假日的關係,僅有少數在地人來健走運動,整個小南海非常寧靜。繞行一圈後返回泊點,取水煮早餐-粉絲湯,早餐後直驅台南後壁菁寮踏遊。後壁菁寮是一個我很陌生的地方,來個漫遊無米樂社區,菁寮老街(嫁妝街)散策吧!

IMG_20201209_081636.jpg

小南海風景區的臨湖木棧道(一)

IMG_20201209_081719.jpg

依傍上茄苳埤的木棧道

IMG_20201209_082246.jpg

上茄苳埤回望臨埤的木棧道

IMG_20201209_082426.jpg

可沿上茄苳埤邊騎行的嘉南水圳鐵馬道--能來這裡騎車,應該也是一種慢活享受

IMG_20201209_082900.jpg

在上茄苳埤對岸的普陀寺

IMG_20201209_083448.jpg

觀湖亭--能在此靜坐賞湖景,應有一種偷得浮生半日閒之雅俗

IMG_20201209_085002.jpg

遠觀小南海吊橋

IMG_20201209_085140.jpg

由小南海吊橋回望對岸的開天府湖光景色--車泊這裡,絕對是完全的水岸第一排

IMG_20201209_085229.jpg

小南海吊橋

IMG_20201209_085544.jpg

由普陀寺入口望小南海吊橋-真是充滿湖光水色之美

IMG_20201209_092401.jpg

另一角度的上茄苳埤湖光水色景觀

台南後壁最有名的「崑濱伯無米樂社區」,似乎有聽過,但卻完全典故過往。原來是2004、2005年在南部才有上映的一部公共電視製作的《無米樂(Let it be)》記錄片,也因為《無米樂》這部紀錄片使這個社區紅了起來。這部紀錄片的靈魂人物--崑濱伯、文林伯、瑞祥伯、正義伯及煌明伯(不久前往生),帶出台南農村的樂天生活哲學。紀錄片及故事內容留給大家有空去觀賞,不在此贅述。

來到無米樂社區,把車停的遠遠地,放慢了腳步,用腳行走在這個悠靜的社區,看看古蹟,菁老街走走,感受一下社區的人情味及農村生活。漫遊在無米樂社區,在菁寮老街散策,很重要的心靈體會,金黃稻浪及彩繪稻田的創意,都能讓人深刻留下印象,無米樂社區帶給旅人的是身心靈三合一的感受。

IMG_20201209_110448.jpg

富貴食堂--俗女養成記的拍攝團隊曾來此食堂吃食兩次

IMG_20201209_110747.jpg

無米樂塺區的福家碾米廠

IMG_20201209_110757.jpg

你有看過我們吃的米是如何脫殼的嗎?這碾米設備就是我們50、60年代留傳至今的機器--還有多少人有這個記憶!?

IMG_20201209_110820.jpg

「無米樂」這個名稱的由來:記錄片中男主角之ㄧ的崑濱伯說了一句話:「做田如坐禪,無米也快樂」;種田對農人而言,是一種修行,風吹、日曬、雨淋、颱風,都無法抵抗,做農夫的不問收成好壞,就是要一直埋頭苦幹下去,有米很快樂,沒米也一樣很快樂,因而「無米樂」名字,從此而得。

「菁寮老街」指的就是「北勢街」,是40、50年代最熱鬧的商店街。「菁寮」是由菁寮里、墨林里、後廍里三個里共同組成,早期後壁、鹿草都以菁寮為中心向外擴散居住,是過往商旅的中途驛站,因地理位置優越,商業蓬勃,集居生活,因而發展出各式產業,促成菁寮的過往繁華,也是八掌溪沿線聚落最繁華的一個。從清朝開始就是藍染重鎮,當地以栽種染料作物-小菁,以及發展染織為主,小菁的閩南語稱為「菁仔」,「菁仔寮」之名因此而來。

當今的南82與南85縣道交叉的十字路口週邊,是菁寮最熱鬧的地帶,匯集了傳統市場、店舖、小吃店、農會、便利商店等,是生活文化展現最多的地方。站在十字路口,可以看見傳統菜巿場、賣水果的小攤,賣花布棉被枕的商號,返鄉青年賣餅舖,展現著不同時代的經濟生活型態。過去菁寮的生活機能發展得非常完整,有棉被店、腳踏車店、茶屋、冰店、理髮店、西裝店、糕餅店、布店等,週邊居民辦嫁妝都會來菁寮採辦,因之菁寮有「嫁妝街」美名;然隨著公路、鐵路開通,交通型態改變,往來菁寮的人潮漸少,走過一甲子的菁寮老街逐漸式微,直到「無米樂」紀錄片以菁寮為故事背景散播出去後,才又讓這座已沒落的農村再度回到時代軌道上。

對一個很陌生的後壁菁寮,想來個漫遊無米樂社區,菁寮老街散策,誰知開車進入菁寮時,頓然乍見四角尖錐的菁寮天主堂,卻還沒反應過來而錯過了這一景點,它在一片綠油油的田野中相當醒目,像堆積田野的稻草堆,充分融入在地的田野風景,我卻未停車駐足觀賞,有點可惜。

我將車停的遠遠地,慢慢地走向菁寮老街踏遊散策,已經錯過了菁寮天主堂,不要再錯過其他景點。走往菁寮老街時,看到了「兩美理髮店」,駐足看著「兩美理髮店」用鵝絨製成的耳扒,因早期沒有棉花棒來清理耳朵,都是用這種鵝絨耳扒。一隻鵝的鵝絨非常稀少,這一點點的柔軟輕柔鵝絨製成的耳扒才不會傷到耳道,日本人稱為「凡天」,鵝絨耳扒每次使用後用清水清洗,輕輕彈一下,晾乾即可,用上五年都不成問題,但我沒這個需要,所以沒有購買。

IMG_20201209_111529.jpg

台南的嫁妝一牛車

IMG_20201209_111542.jpg

新娘花轎

IMG_20201209_111617.jpg

挑 割稻飯 囉~~~~

IMG_20201209_111708.jpg

一牛車嫁妝及新娘花轎

IMG_20201209_112158.jpg

我們的新娘

IMG_20201209_113308.jpg

牛車嫁妝起程了

來到菁寮老街入口處,有家七十多年歷史的和興冰果部,因為秋未初冬的涼天氣,沒有點碗冰享受那傳承的老味道,經過了小小的瑞榮鐘錶店,也沒停下來看看這家古意盎然的老店。在老街中,循「割稻飯」招牌,走離老街在宅院的後面看到在賣「割稻飯」的店家,也因為未到午餐時間,沒有品嘗到「割稻飯」,這傳統農村的特有農忙生活,因稻子收割時人力欠缺,村民自發性互相幫忙,展現鄉村的互助與人情味,接受幫忙的農家就會烹煮飯食宴請前來幫忙的村民,稱之為「割稻飯」,倒是在「稻稻來」這個景點逗留玩賞很久。在散策路上雖有看到「中正堂」指標,卻不知它在菁寮國小內,也無緣覽觀藍色外觀的「中正堂」,享受校園老時光韻味。

IMG_20201209_111722.jpg

有悠久歷史的水井--稱為為荷蘭井

IMG_20201209_111736.jpg

就是上頭那口井

IMG_20201209_112239.jpg

荷蘭井--你會打井水嗎??

今天踏遊菁寮無米樂社區,巧遇有高收視率的「俗女養成記」正在拍續集,有些管制措施,而且我沒追這個劇,不了解劇情,拍片現場--金德興藥鋪,自然跳過沒有踏遊。雖然走遊了很多地方,也在年輕人返鄉開設的「菁寮囝仔」餅舖買了幾包糙米煎餅,鼓勵年青人的勇於返鄉創業;也在菁寮唯一的一家麵店午餐吃麵;遊逛菁寮老街時下了雨,也使用到放在菁寮老街入口處的良心傘,總是遺漏了很多地方,已經漫遊、慢遊了,但仍不夠深度。也好,也許還可以再安排一次去訪菁寮,甚至於駐留更長時間,再深入體驗與感受這個農村的點點滴滴。

IMG_20201209_112646.jpg

就是這裡,可以吃「割稻飯」,我們來時老闆、伙計正忙著接團客,自然忽視我們這兩個散客

IMG_20201209_113237.jpg

老街~老店~老女人~老風味

 

IMG_20201209_113322.jpg

金德興--俗女養成記正在拍片--聽說在拍續集

IMG_20201209_113411_1.jpg

台灣最老的自轉車店--老闆已97歲了,還在修腳踏車

IMG_20201209_113721.jpg

客棧~~食堂

IMG_20201209_115212.jpg

年輕人回鄉創業--開設了「菁寮囝仔」餅舖,給年輕人一點鼓勵,我們買了幾包糙米煎餅

IMG_20201209_120404.jpg

義昌碾米廠--非假日沒有開放參觀

IMG_20201209_120423.jpg

義昌碾米廠全景--座落在十字路口上

下午驅車回到新化,天不雨了,黃昏時分,換上跑步服裝,去到新化運動公園,繞著新化運動公園操場及南圳綠堤跑了11公里,遠離台北的連續濕冷,總算又有運動生活了。晚上九點過後,天空下起中雨,聽新聞才知是五地同時人造雨,下了兩個多小時的雨,看來仍然難解南部的乾旱,顯然是天遣政府施政無道,但遭殃都是無辜百姓,我們台灣的善良百姓,能耳聰目明些,選出真正是為民做事的官嗎?

繞著新化運動公園操場及南圳綠堤跑了11公里多的軌跡圖--鏈結處

繞新化運動公園操場及南圳綠堤跑11公里多軌跡圖.jpg

#王功漁港

#王者之弓橋

「王者之弓橋」位於港區南緣,為芳苑王功漁港的一座藍色橋身的跨港景觀橋,橋長82公尺,寬4.5公尺,拱頂高20公尺,橋面最高處為8公尺,以在地地名王功命名,引申為「王者之弓」之意,很有氣勢的名字。站在橋上可欣賞漁港風光,走上十分顯眼的藍色「王者之弓橋」橋身,眺望停泊漁港中靜止的漁船,與王者之弓橋相映,顯示著隱者之寧靜!

 #芳苑燈塔

「芳苑燈塔」是台灣最年輕的燈塔,又稱為「王功燈塔」,塔身有著獨樹一格的黑白相間條紋顏色,建於1983年,燈塔外觀呈八角形的鋼筋混泥土建築,頂層外有陽台環繞,黑白相間的條紋配色,有助於漁船在日間辨識,燈器為高美燈塔停用後拆下移來此處繼續使用。

台灣諺語:「一府、二鹿、三艋舺」,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但後面緊接的「四寶斗、五番挖」,可能就比較陌生;「寶斗」是指彰化北斗,「番挖」是指彰化芳苑,可見早期的芳苑王功算是相當繁華的港口之一。如今漁港已退去繁華,回歸漁村的寧靜樸質,芳苑燈塔依然屹立守護著每日辛勞出海的漁民,持續為他們照亮回家的路。

如今漁港朝向觀光漁港發展,每年七月在「王者之弓橋」舉辦的「王功漁火節」,燦爛煙花照亮燈塔與港彎,但淺碟型花緒式發展,恐非福利民生之計。

#小南海風景區

因湖畔有座供奉南海觀世音菩薩的普陀禪寺,這片碧波湖水有小南海之稱。小南海吊橋連接了普陀禪寺與生態公園,形成全長約5公里的散步與單車環湖步道,林木綠蔭,行或跑於步道中,感覺清涼舒爽,樹與水的自然循環也讓此處空氣純淨如南海仙境。另,小南海外環規劃有環潭自行車道,可通往白河賞蓮、林初埤賞木棉、或烏樹林等地,串聯了週邊景點,是單車旅行、運動與休閒兼具的風景區。

#漫遊無米樂社區

位於台南後壁菁寮,一進入菁寮,時光彷彿凝結,沒有商業氣息的老街,許多店家還保留舊有原貌,百年古厝也是舊模樣,在這裡找回了純樸!雖然電影捧紅了無米樂社區,除了好吃的冠軍米,一條日據時期老街聚集各類古老行業--漢藥鋪、販仔間(古早旅社)、茶室、查某間、傢俱店、美容院、鐘錶店、棉被店、布莊…等,從喜餅到服飾都可在此搞定,故菁寮老街又稱「嫁妝街」。菁寮老街很多店家都有超過百年歷史,有著濃濃在地特色,很值得一逛。

arrow
arrow

    梁華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