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登山安全 (13)
- Feb 17 Thu 2022 10:29
山難意外頻繁有感
- Aug 14 Sat 2021 10:46
安全通過坍方地、碎石坡
安全通過坍方地、碎石坡
登山家 梁華傑
在登山過程有可能會遇到碎石坡及坍方地,繞越是最安全的作法,但有些是無法繞越的,要能安全順利過關,必須具備基本知識和通過技能,任何大意都可能肇生登山安全事件與憾事。
- Nov 12 Thu 2020 15:39
登山安全核心價值
登山安全核心價值
梁華傑
安全只能自己負責,代價也必須自己背負,這是不滅真理。天下最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就是你自己。
告示牌應立在潛在危險處,已經是看得到、聽得到、感覺得到的危險,還決定要冒險,這個代價就必須自己去承擔。這是美國國家公園的處理原則,但台灣的政府卻從來沒有正面去宣導這樣的安全觀。以優勝美地言,自成立以來,一共有300多人墜崖死亡,掉進急流溺斃的更不計其數。這樣的重大傷亡數字,若在台灣發生,早就公告封閉了。
- Aug 20 Thu 2020 15:17
緊急救援112、110、119有何不同?
- Jul 02 Thu 2020 08:39
使用登山杖的好處
- Jun 26 Fri 2020 22:03
吸血螞蝗上身處理與預防
吸血螞蝗上身處理與預防
台北百岳挺進隊總隊長 梁華傑
【螞蟥】分為【水蛭】、【旱蛭】,是環節動物門環帶綱動物,雌雄同體,身體光滑有延展性,深褐色或黑色。已發現的螞蟥約700種,約100種生活在海洋,約70種生活在陸地,其餘的都生活在淡水環境。一般的刻板印象認為螞蟥是吸血動物,其實並非所有螞蟥都吸血。整體而言螞蟥屬肉食性,許多種類以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為生,只有部份種類為暫時性寄生,以各種宿主體液為食,其中也有以哺乳類血液為食的螞蟥。螞蟥最重要的特徵是頭尾各有一個吸盤,尾吸盤比口吸盤大而明顯。螞蟥有「有吻蛭」和「無吻蛭」兩類群,【有吻蛭】即咽部有肌肉質的口器稱為吻部,可從口中伸出刺入宿主體內吸血;無吻蛭則沒有吻部,是利用口中三片的半圓形顎切開宿主皮膚,也有僅具兩片顎或一片顎的,甚至也有口中無顎,僅能依賴強健咽部肌肉將獵物吸住並吞食的。
- Apr 12 Sun 2020 21:00
登山隊伍行進管理
登山隊伍行進管理
台北百岳挺進隊 總隊長 梁華傑
2020年4月12日
登山隊伍的行進管理,是登山嚮導與領隊基於登山安全必須思考與執行的領導統御,最終目的在引導隊伍安全的依計畫完成登山行程;其中隊伍的行進速度快與慢是肇生山難的重要隱性因素之一,意外延長的行進時間,可能加速登山者的體力耗竭,也可能延長隊伍暴露在惡劣環境中的時間,看似無生命危險之虞,然無形中已大幅增加潛在危險。
- Jul 02 Tue 2019 14:45
虎頭蜂與蜜蜂蜂螫之處理
虎頭蜂與蜜蜂蜂螫之處理
台北百岳挺進隊 梁華傑
(整理蜂螫相關資料提供參考)
大家都知道虎頭蜂很毒,但虎頭蜂這類胡蜂到底有多毒呢?以黑腹胡蜂為例,毒囊充滿時可擠出5微升(μl)的毒液,1微升稀釋後可殺死十隻實驗用小白鼠,以此推算,約需上百隻虎頭蜂毒液才足以危害人體。然而人體對蜂毒可能的過敏反應,會進而引起嚴重休克致死,尤其是曾經被蜂螫過而休克的人,一旦再遭蜂螫,復發率更高,過敏反應會更強烈,因之要特別小心。
虎頭蜂毒液含有「致死蛋白」,具有分解磷脂質活性的磷酸酯酶(phospholipase A1),會破壞紅血球,有間接溶血作用,溶血強度約為一般蜜蜂毒素所含磷酸酯酶(phospholipase A2)的兩倍,這種溶血作用會引起腎臟衰竭、電解質異常(如高血鉀)、貧血、黃疸等併發症,嚴重時可致死;除致死蛋白外,虎頭蜂毒液中另有「鹼性蛋白(basic protein)」,能直接溶血,和上述磷酸酯酶有加成作用。
- Jul 01 Mon 2019 14:04
登山迷路勿下切溪谷避難
登山迷路勿下切溪谷避難
台北百岳挺進隊 梁華傑
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登山健行迷路所帶來的潛在危險是不可預知的,只有深刻了解迷路的處置方式,始能增力安全返回的機率。台灣溪谷陡峭多變化,雖然美麗但也帶有看不見的危險。想像一下,當在山上迷路時,第一個想做的事是什麼?有人選擇原地不動待援,有人會選擇自己找路,有人慌張見路就走。理論上,如果有做好完善的登山留守計畫,搜救活動通常會在失去聯絡的當日或隔天開始進行,因此選擇停留在原地會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但有時迷途者礙於身體狀況不佳或現場環境狀況無法避難,如缺水或氣溫降低等因素,可能會離開原地而去尋找水源或遮蔽。當需離開迷路現地時究竟要往那裡走比較好呢?探討過去的迷路案例顯示:很有迷路者選擇往下坡走,因為走起來比較輕鬆;另,因早期倡導的觀念是沿溪下行可抵達有人煙地區,最後失蹤者在溪谷尋獲的比例很高,但往往都已往生多時。
- Jun 28 Fri 2019 10:56
失温之處置方式
失温之處置方式
台北百岳挺進隊 梁華傑
登3000公尺以上高山或登山遇到劇烈異常天氣都有可能遇到失温的狀況。造成失溫的原因係因海拔愈高氣候變化愈大,當缺乏適當保暖設備,或長期暴露在氣候惡劣的低溫環境下,特別是精疲力竭、衣物潮濕的情況下,會產生體溫下降的生理反應,當體溫下降到攝氏35度以下時,人體即已進入失溫狀態。
失溫症狀包括感覺寒冷、皮膚蒼白、四肢冰冷、劇烈而無法控制的顫抖、言語含糊不清、肌肉不受意志控制、反應遲鈍、性情改變或失去理性、脈搏減緩、失去意識等。在登山野地一旦進入失溫狀況,可能在數小時內死亡,嚴重者可能心跳極慢,呼吸細微,即使呼吸及心跳停止,也不可認定患者已死亡,應立即施以急救處理。爰提供失温處置方式分享山友,除可自救亦可救人:
- Jun 27 Thu 2019 14:19
登山口的一些禮節
登山口的一些禮節
台北百岳挺進隊 梁華傑
登山、爬山的人口變多了,但很多人只是跟著去爬山,未去了解一些非約定成俗的登山禮節,這些非約定成俗的登山禮節多是出於尊重在地、尊重比彼、敬山、畏山的不成文禮節,為了有一個健康而有禮登山環境,請去爬山的大眾務必遵守這些登山禮節。
登山路線的登山口可能是在別人住家的週邊、果園或菜園範圍內,對登山者言,只是暫時通過的路段,可免於繞越;但對住戶或果、菜園主人言,登山客的出現是一種長期性干擾,如果再有車子亂停、垃圾亂丟、任意便溺、亂拿東西、偷摘水果或偷拔作物,那種對峙性緊張氛圍可想而知。
- Jun 01 Sat 2019 16:04
登山背包輕量化與背包選擇
登山背包輕量化與背包選擇
台北百岳挺進隊 梁華傑
2019、6、1
背包輕量化是建立在背包裝帶較輕重量;儘管大部分背包都有背負重量建議與限制,如在裝備的重量尚未減輕到適合背包輕量化的限重範圍,因而去購買輕量化背包會對背包的背負系統感覺不適。爰此,裝備輕量化原則之一:「背包是裝備輕量化中最後更換的一項裝備」,就可道出其中奧妙。
- May 25 Sat 2019 18:44
2019年台北百岳挺進隊第19週年會慶登山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