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巡禮四國遍路及熊野古道小邊路-- Part 1探訪臨濟護國禪寺的遍路石佛
梁華傑&謝孟玲
2023年3月6日
由於Covin-19疫情的國家邊境管封在2022年底出現了逐漸鬆動開放現象,只是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因疫情延宕三年的徒步旅行四國遍路和熊野古道,在2022年底的12月就重新開始蒐集有關資訊。三年疫情的國家邊境封管期間,每個國家的旅遊觀光、宿泊和交通都有不少變化,四國遍路和熊野古道的變化也很大,然Covin-19疫情變化的不確定因素仍持續影響,新資訊的更新似乎沒有那麼快,重新蒐集資訊做功課就比較困難,所獲資訊的真實性必須反覆驗證,且蒐獲資訊與實況總是不斷變動,計畫趕不上變化似乎更甚於以往,致很難擬出一份適切的徒步旅行計畫。
在規劃「徒步巡禮四國遍路及熊野古道」的計畫時,發現在台灣也有類似四國八十八靈場的資訊,引起了好奇興趣,進而深入了解這些歷史文化軌跡,並實地去踏訪,以為徒步巡禮四國遍路及熊野古道的先期熱身。
3月6日,本來是去圓山花博爭艷館的旅遊展,看看能不能找到四國遍路及熊野古道的最新資訊,由於旅遊展的規模太小,而且都是促銷套裝旅遊行程和住宿劵,完全找不到我們要自助徒步旅行相關資訊。出了旅遊展場信步往臨濟復國禪寺方向走,這是一個在台北巿區很少人會去的地方,雖然我們有來過,但從來沒有仔細走踏過。因是為了旅遊展而來,也沒有特別安排要去的行程,既然走進了臨濟復國禪寺,那就好好踏賞一翻。走到臨濟護國禪寺萬靈塔時,赫然發現萬靈塔的前方廣場竟然有10尊石佛,環繞在廣場外圍,有9尊石佛上面刻有番號、寺名及佛像名稱,另一尊則無任何字樣。這種無心插柳的意外發現與收穫,很難解釋其中的緣由,也許就是弘法(空海)大師冥冥中引導我們來這裡的,也因為這樣的因緣際會,開啟了想去探索在台灣的四國遍路歷史,儘管是日據時期遺留下來的,總是在台灣留下來的歷史軌跡。
首先深入淺出探討「何謂四國遍路」、「何謂熊野古道」、「何謂台北新四國八十八靈場」:
何謂四國遍路?
位於日本的四國島,歷史上曾經分屬為阿波國(現在的德島縣)、土佐國(現在的高知縣)、伊予國(現在的愛媛縣)、讚岐國(現在的香川縣)等四國,西元794~1158年(日本平安時代)是修驗者山岳修行及行走修練的所在與路線,因地處偏遠島嶼,又稱為「邊路」。西元774年(日本寶龜5年)6月15日弘法(空海)大師出生於四國島的讚岐國 國多度郡 屏風浦(現今的香川縣善通寺市),在四國修行時曾經巡錫的路線、寺廟及事跡、傳說,涉及的寺院計有八十八座,稱之為「四國八十八札所」或「四國八十八靈場」,日後信仰者追範弘法大師的修行之路修驗巡行,從江戶時代後逐漸形成一種巡禮朝聖,這種基於對弘法大師信仰而徒步參拜四國八十八札所的活動稱之為「四國遍路」,走上「四國遍路」的人稱之為「遍路者」,「遍路者」頭戴寫著「同行二人」的斗笠,身穿背面寫著「南無照遍金剛二人同行」的白衣,手持刻有「心經及同行二人」的金剛杖,代表與弘法大師同行之意。
「四國遍路」是行經弘法(空海)大師曾經徒步巡錫苦修的路徑及八十八座佛寺的環狀遍路道,全程約1,200公里,依個人腳程不同,步行約需40~50天不等。由於遍路道上有豐富的自然風土、溫潤人情、歷史文化與佛像文物,是很值得去旅行探索的一條路。
現代人走「四國遍路」已不全然是為了宗教信仰或修行,有些人是為了祈求病氣痊癒、身體健康、家內平安,有些人是為了追思逝去的故人或供養親族,有些人是希望與自己獨處並尋求自我,有些人是為了心靈充實,有人是為了暫時離開平日一成不變的生活,有些人是喜歡登山健行,甚至於有些人是旅遊而來的觀光,各式各樣的人有著各種不同目的,「四國遍路」對現代人來說已然是一種療癒之旅。
當然旅行方式也不再侷限於徒步,可選擇搭車(遊纜車、公共巴士)、開車、騎摩托車、騎自行車、搭便車等任何一種或混用不同方式來遍路;可以一次走完1,200公里(稱為通打),或區分多次走完遍路(稱為區打),或選擇順向(稱為順打)或逆向(逆打)走遍路,這些走「四國遍路」的多元模式,提供不同背景需求的人都可以踏上遍路道。
全長1,200公里的遍路道,依四國島四個縣之縣界分為四個道場,並賦予不同意義:德島縣(古阿波國)是發心的道場,代表起心動念,開始行動之意;高知縣(古土佐國)是修行的道場,代表加強精神訓練,堅持初衷之意;愛媛縣(古伊予國)是菩提的道場,代表斬斷煩惱,往極樂淨土邁進之意;香川縣(古讚岐國)是涅槃的道場,代表戰勝煩惱並超越煩惱,來到解脫境界之意。(括號內是1868年以前封建時代的令制國名,四國的國境與今日的縣境一致,至今仍常會使用舊稱)。
踏上「四國遍路」巡禮,會得到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是一個能發現新的自己的旅行,頭腦會閃過各種念頭,或許是檢討過去的所作所為,或是行旅中所見所聞勾起心裡的各種自問自答,或許行走期間信仰心便從中而生,無論如何,都可以給予一個沉澱自己的非日常空間。
踏上「四國遍路」旅程不僅是走到終點,最重要的是途中的經過,路上的各種遭遇,危險山路、單調產業道路、日曬、大雨、濃霧、迷路、人情冷暖等等,每一件事都會成為自己忘不了的回憶,這些心情、感受會影響日後的人生。或許在其他徒步旅行也能體驗到這些,但「四國遍路」的旅程,還有精神層面的佛寺參拜,令人難忘的自然風情與當地居民接觸外,兼備正向面對人生,使人心情沉靜,是一個反觀人生、反芻自我的契機之旅。
巡禮走到「四國遍路八十八札所」的每一寺廟,需要納經並在納經帳上蓋上御朱印,收集這些御朱印當作是參拜過的證明,不僅僅是單純的納經收集戳印,蓋滿御朱印的納經帳還代表了旅行中所有體驗過的風風雨雨珍貴意義,是身、心、靈的洗禮與重新充電。
何謂熊野古道?
「熊野古道」位於日本本州中部向南突出的紀伊半島,古道路線橫跨和歌山縣、三重縣、奈良縣等地,是世界唯二被登錄為世界遺產的參拜道之一。「熊野古道」已綿延超過千年,千年以來,熊野神祕的山區一直被認為是「神明居住的聖地」,山高水深,草木鬱鬱蒼蒼,蟲鳴鳥叫不絕於耳的地理環境,更加深其特殊的神祕氛圍。
自西元八世紀起的平安時代(794-1185)以來,日本皇族和朝臣不惜千里長途跋涉,踏上長達30至40天的旅程,從當時的首都平安京(現今京都)跋涉到這個偏遠地區,尋找俗世間淨土,參拜「熊野三山三大神社」。熊野的精神信仰由皇室家族、貴族到武士,拓延普及到平民百姓,越來越多前來的參拜者,絡繹不絕行走在古道上,被形容為「蟻群的熊野參拜」。這樣十分獨特的信仰,一直持續到今天。
熊野地區的「熊野三山三大神社」是熊野本宮大社(田邊市)、熊野速玉大社(新宮市)和熊野那智大社(那智勝浦町)三座神社總稱為「熊野三山」,「熊野古道」就是通往「熊野三山」眾多參拜道的統稱。
「熊野三山」三座神社及它們所在區域,向來被描繪成空寂神祕又充滿靈氣的地方,三座神社各自有不同根源,對自然環境的膜拜也彼此不同,儘管建築風格有所差異,但卻和諧地與周圍環境共存。
「熊野三山」將傳統的神道和佛教結合在一起,稱為「神佛習合」(神道與佛教結合之意)。自古以來,每樣事物存在神明的概念深深存在於日本文化中,如白色的紙張折成閃電形狀,懸掛在神社劃定區域,表示神明掌管的地方。西元六世紀,佛教傳入日本,神道的神明被視為不同形式的佛,於是產生了神佛習合的現象。
過去十個世紀,參拜者沿著不同的山徑前往「熊野三山」參拜,這些不同的山路統稱為「熊野古道」,並不是單指那一條路。因「熊野古道」的起點不同,分為七條路線,分別為中邊路(主要路線)、大邊路、小邊路、伊勢路、町石道(連結高野山真言宗聖地與熊野神社),以及吉野.大峯路線(真言宗修驗道宗派保留的修行路線,因山路偏僻、變幻莫測,只推薦給專業登山者),其中的中邊路不僅可以踏遍「熊野三山」,且可以走在充滿古代遺跡的歷史山徑中,加上整條路上的住宿、餐廳等資源較為完整豐沛,最受當今參拜者歡迎。
2004年7月7日,「熊野三山三大神社」與接連其間的參拜古道,以「紀伊山地的聖地和參拜道」之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範圍包括熊野三山和歌山縣的高野山,以及奈良縣的吉野.大峯三處聖地。(參拜道是日本的用語,西方國家稱為朝聖之路)
西班牙「聖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現在一般人所說的西班牙朝聖之路)是另一條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的古道,與日本的「熊野古道」(正式名稱為紀伊山地的聖地及參拜道)和西班牙的「聖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是目前唯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認證為世界遺產的步道型世界遺產。
1998年,日本熊野古道與西班牙「聖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締結為「姊妹之道」,一東一西的兩條朝聖古道(參拜道),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走上旅程,兩條路有著迥異的文化與宗教信仰,一起攜手合作推出「雙朝聖之路證書」。自2015年起,只要走完這兩條朝聖之路,並拿出完成沿途地標蓋章認證「西班牙朝聖護照」及「熊野古道護照」為證明,就能夠向相關單位申請「雙朝聖之路證書(Dual Pilgrims)」。
何謂台北新四國八十八靈場?
日本據台時期,於1925年(日本大正14年)4月25日(農曆3月21日)弘法大師忌日時,當時居住在台北真言宗高野山弘法寺(今台北西門町天后宮)的信徒鎌野芳松等五人,仿效四國弘法大師八十八所寺院巡禮,以臺北市為中心,複製了一條以石佛串連的遍路,稱之為「臺北新四國八十八靈場」,在日本的四國遍路是參拜八十八所寺廟,在台北的遍路則是參拜八十八尊石佛。尤其當年正值日本據台始政30週年,且此時的前二年日本剛歷經關東大地震,當時正瀰漫著向神佛祈求希望與繁榮的氛圍,希望透過這些靈場的設置,以遍路方式參拜,祈求弘法大師法靈來庇佑臺灣這塊「新領土」。
「靈場」一詞主要在日本使用,是指靈魂聚集之處,在日本通常為神社、寺院或墓地等地。然靈場並非陰森恐怖之地,相反地,靈場做為「信仰聖地」的意義十分強烈,是日本許多信徒與修驗道修行者經常拜訪巡禮之處。如,日本京都的比叡山、和歌山縣的高野山、青森縣的恐山因靈場眾多,稱之為「日本三大靈場」。除上述種類的靈場外,古戰場遺址或戰爭、災難犧牲者眾多的處所也有被視為靈場者。另,部份日本信徒也把日本國外符合前述特徵的一些處所視為靈場,甚至組團遠赴海外巡禮。如,1997年有台灣宗教信徒受到日本影響,仿日本選出33處觀音寺作為靈場巡禮,稱為「台灣三十三觀音靈場」。
日本素有「靈場巡禮」的文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國遍路」。「四國遍路」是1,200多年前弘法(空海)大師徒步行錫四國八十八座寺院弘法的足跡,全長約1,200公里(因計算方式不同有1,400公里等其他數字),「遍路人」頭戴斗笠、身穿白衣與輪袈裟、手持金剛杖,依循弘法大師的足跡徒步進行八十八個靈場的巡禮,在過程中產生自我與宗教、與自然的對話。這樣重要的宗教信仰文化,日據時期移居來台的日人難以回到四國進行八十八靈場巡禮,便在臺灣複製了「台北新四國八十八靈場」,以石佛代表每一座寺院,讓在臺日人得以就近巡禮參拜。臺灣的四國八十八靈場主要有二處,一是當時日本移民村最多的花蓮,在花蓮吉安鄉慶修院設置了代表八十八座寺院的八十八尊石佛,因集中設置於一處,至今仍保存完整。另外一處就是「臺北新四國八十八靈場」,石佛設置散於臺北市內各處,由於戰後嚴重佚失,臨濟護國禪寺保存了10尊石佛,其餘石佛散落於各處。
由於「臺北新四國八十八靈場」的分布有多種不同說法,其中以嬡媛大學法文學部講師中川未來的《殖民地台灣的四國八十八靈場》(2016),有詳細考據及說明,可信度較高。依中川未來文章,當時位於臨濟護國禪寺的石佛是第11番至第14番靈場的石佛,分布位置由圓山陸軍墓地延伸到臨濟護國禪寺境內。
目前臨濟護國禪寺的10尊石佛是第11番至第13番靈場的石佛(第14番常樂寺彌勒菩薩已不在臨濟寺),增加了原本應該設置在淨土宗布教所(今善導寺)的第16番觀音寺千手觀世音菩薩、第18番恩山寺藥師如來,北投星乃湯左野山麓附近的第75番普通寺藥師如來、第78番鄉照寺阿彌陀如來、第79番天皇寺十一面觀世音菩薩、第80番國分寺十一面觀世音菩薩等6尊石佛卻在臨濟寺出現。依住持悟潔法師所言,早年護國禪寺的石佛更多,由於以往沒有文化資產保存意識,佚失許多,推測應是戰後將周邊地區的石佛集中至此存放。依石佛上刻文辨識屬於臺北新四國八十八靈場的9尊石佛外,廣場上另有一尊無任何刻文的無名石佛,共計 10尊石佛。
臨濟護國禪寺的萬靈塔前方廣場,共有10尊石佛,呈半圓形圍繞在廣場外圍,其中有9尊石佛上面刻有番號、寺名及佛像名稱,另一尊則無任何字樣。分別為:
第11番藤井寺 藥師如來 第12番燒山寺 虛空藏菩薩
第13番大日寺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第16番觀音寺 千手觀世音菩薩
第18番恩山寺 藥師如來 第75番善通寺 藥師如來
第78番鄉照寺 阿隬陀如來 第79番天皇寺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第80番國分寺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臺北新四國八十八靈場一覽表 |
||||
序 號 |
山 號 |
寺 名 |
供 奉 本 尊 |
所 在 地 |
第1番 |
竺和山 |
|||
第2番 |
日照山 |
|||
第3番 |
龜光山 |
釋迦如來 |
||
第4番 |
黑巖山 |
新富町不動尊 |
||
第5番 |
無尽山 |
勝軍地藏菩薩 |
||
第6番 |
溫泉山 |
|||
第7番 |
光明山 |
阿彌陀如來 |
大正町大正公園 |
|
第8番 |
普明山 |
三橋町葬儀場 |
||
第9番 |
正覺山 |
涅槃釋迦如來 |
||
第10番 |
得度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
第11番 |
金剛山 |
藥師如來 |
圓山臨濟護國禪寺 |
|
第12番 |
摩盧山 |
|||
第13番 |
大栗山 |
|||
第14番 |
盛壽山 |
|||
第15番 |
藥王山 |
藥師如來 |
||
第16番 |
光耀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
第17番 |
瑠璃山 |
七佛藥師如來 |
||
第18番 |
母養山 |
藥師如來 |
||
第19番 |
橋池山 |
延命地藏菩薩 |
||
第20番 |
靈鷲山 |
地藏菩薩 |
||
第21番 |
舎心山 |
虛空藏菩薩 |
||
第22番 |
白水山 |
藥師如來 |
||
第23番 |
醫王山 |
藥師如來 |
||
第24番 |
室戶山 |
虛空藏菩薩 |
||
第25番 |
寶珠山 |
延命地藏菩薩 |
||
第26番 |
龍頭山 |
藥師如來 |
||
第27番 |
竹林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
第28番 |
法界山 |
大日如來 |
||
第29番 |
摩尼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
第30番 |
百々山 |
阿彌陀如來 |
||
第31番 |
五台山 |
|||
第32番 |
八葉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
第33番 |
高福山 |
藥師如來 |
||
第34番 |
本尾山 |
藥師如來 |
||
第35番 |
醫王山 |
藥師如來 |
||
第36番 |
獨鈷山 |
波切不動明王 |
||
第37番 |
藤井山 |
阿彌陀如來 |
||
第38番 |
蹉跎山 |
三面千手觀世音菩薩 |
||
第39番 |
赤龜山 |
藥師如來 |
||
第40番 |
平城山 |
藥師如來 |
||
第41番 |
稻荷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
第42番 |
一{王果}山 |
大日如來 |
||
第43番 |
源光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
第44番 |
菅生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草山多喜橋 |
|
第45番 |
海岸山 |
不動明王 |
草山多喜湯 |
|
第46番 |
醫王山 |
藥師如來 |
草山 |
|
第47番 |
熊野山 |
阿彌陀如來 |
||
第48番 |
清瀧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
第49番 |
西林山 |
釋迦如來 |
||
第50番 |
東山 |
藥師如來 |
以文堂別莊(松田別莊) |
|
第51番 |
熊野山 |
藥師如來 |
||
第52番 |
瀧雲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
第53番 |
須賀山 |
阿彌陀如來 |
台灣教育會療養所(林間學校) |
|
第54番 |
近見山 |
不動明王 |
竹子湖 |
|
第55番 |
別宮山 |
|||
第56番 |
金輪山 |
地藏菩薩 |
||
第57番 |
府頭山 |
阿彌陀如來 |
||
第58番 |
作禮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竹子湖駐在所右側 |
|
第59番 |
金光山 |
藥師如來 |
竹子湖,五十四番下方斜坡下 |
|
第60番 |
石鐵山 |
大日如來 |
弘法寺草山別院 |
|
第61番 |
栴檀山 |
大日如來 |
||
第62番 |
天養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
第63番 |
密教山 |
|||
第64番 |
石鈇山 |
阿彌陀如來 |
||
第65番 |
由靈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
第66番 |
巨鼇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
第67番 |
小松尾山 |
藥師如來 |
||
第68番 |
琴彈山 |
阿彌陀如來 |
||
第69番 |
七寶山 |
|||
第70番 |
七寶山 |
北投地獄谷 |
||
第71番 |
劍御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北投松本別莊 |
|
第72番 |
我拜志山 |
大日如來 |
北投 |
|
第73番 |
我拜師山 |
釋迦如來 |
||
第74番 |
醫王山 |
藥師如來 |
||
第75番 |
五岳山 |
藥師如來 |
臨濟護國禪寺 |
|
第76番 |
鷄足山 |
藥師如來 |
北投 |
|
第77番 |
桑多山 |
藥師如來 |
||
第78番 |
佛光山 |
阿彌陀如來 |
臨濟護國禪寺 |
|
第79番 |
金華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
第80番 |
白牛山 |
十一面千手觀世音菩薩 |
||
第81番 |
陵松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北投 |
|
第82番 |
青峰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
第83番 |
神毫山 |
聖觀世音菩薩 |
||
第84番 |
南面山 |
十一面千手觀世音菩薩 |
||
第85番 |
五劍山 |
聖觀世音菩薩 |
||
第86番 |
補陀落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北投善光寺 |
|
第87番 |
補陀落山 |
聖觀世音菩薩 |
||
第88番 |
醫王山 |
藥師如來 |
北投鐵真院今普濟寺 |
臨濟護國禪寺
在臨濟護國禪寺現在的山門旁有一座「臨濟護國禪寺碑」的柱狀石碑,原本是立於以前的外山門處(大概是現在的臺北花博農民市集),興建中山一號公園時搬移至山門附近,然過程中不慎斷裂,現碑身已完成接合,但斷裂痕跡名顯。「臨濟護國禪寺碑」石柱原本被水泥包覆,完全看不見字跡,經敲除表層水泥後,才發現是日治時期的寺名碑,但碑上刻文遭水泥填平處,至今尚未完全清除。上有陰刻文字「禪臨濟宗根本道場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另一側約略看出是「施主台北在住岐阜縣出身OOOOO」的文字。
臨濟護國禪寺碑的柱狀石碑
聯芳塔、開山得庵秀大和尚塔、玄機大居士塔
臨濟護國禪寺萬靈塔廣場上的小亭子內有三座石碑,面向萬靈塔最左邊的石碑是「聯芳塔」,上面寫著第二代住持以降7人(融邦大和尚、大耕大和尚、策堂大和尚、亮鄉大和尚、朴山大和尚、鈍外大和尚、乾嶺大和尚)的名字;中間是護國禪寺開山梅山玄秀大師「開山得庵秀大和尚」的碑;右側的是「玄機大居士塔」,紀念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開基者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正面書寫著「開基大觀院殿藤園玄機大居士」(藤園是兒玉源太郎的號),背面刻有「明治卅九年七月四日薨去前台灣總督陸軍大將伯爵兒玉源太郎藤園髮塔」。
這些塔設立的時間不詳,但聯芳塔臺座上有「昭和十□年□月□日 □□乾嶺樹之」的文字,乾嶺大和尚(高林玄宝)任職期間為1932年(昭和7年) 4月到1939年(昭和14年) 9月,推測應是昭和10~14年間設立的。
聯芳塔(左)、開山得庵秀大和尚塔(中)、玄機大居士塔(右)
何謂「伽藍」
走四國遍路或態野古道常會見到「伽藍」兩字,其原意是指僧眾所居園林,即佛教寺院。梵語saṃghārāma漢譯為精舍,爲住處之意,如竹林精舍。由於當時精舍大都建在城郊幽靜樹林,故又稱靜處或伽藍。一般一所寺院完成必須具備七種建築物,特稱為七堂伽藍。伽藍處常有八部護法或菩薩等眾守護,也以伽藍代指護法菩薩,稱爲伽藍菩薩。
2023年5月底,我和孟玲就要背著不到七公斤的極簡行囊,踏上日本四國島去四國遍路徒步巡禮,祈求弘法(空海)大師遍路行一切順利平安,於四國遍路結願後再往高野山向弘法(空海)大師稟告完成遍路巡禮,向弘法(空海)大師致上感謝之意,並再度帶著弘法(空海)大師的靈護,展開熊野古道小邊路的徒步巡禮,以完成西班牙「聖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與日本「熊野古道」唯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認證為世界遺產的步道型世界遺產的雙朝聖目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