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巡禮四國遍路及熊野古道小邊路--Part4台北大縱走第五段順訪正願禪寺石佛暨白石湖
梁華傑.謝孟玲
2023.5.10
離5月29日放飛出發去走四國遍路及熊野古道小邊路的日子越來越近了,今天賡續探索「台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靈場」石佛像之旅,行程仍然由孟玲安排走「台北大縱走第五段」,並順訪正願禪寺及白石湖,探索了石佛像,也鍛鍊了徒步旅行的體力,是一舉數得。
「台北大縱走第五段」是環台北盆地的中間橫向縱走,被列為劍潭支線,一路從劍潭山親山步道→文間山→忠勇山至碧山巖,途中下行順訪正願禪寺去探索石佛像,下忠勇山後先轉訪白石湖,再回碧山巖,最後從碧山巖沿圓覺寺步道下山至捷運大湖公園站,搭捷運返家,完成今天的石佛探索及徒步旅行訓練。
台北大縱走第五段的圓山端登山口
台北大縱走第五段
由從捷運劍潭站2號出口出來,經基河公園,穿過人行道,步行約7分鐘即至位於圓山風景區的劍潭山親山步道登山口,這裡也是「台北大縱走第五段」的起點。進入登山口的前500公尺是拾階而上的石階梯,走起來會有點喘,是練練腳力的好所在,體力因人而異,也許會有點小累。再來就轉為上下起伏平緩的步道,綠蔭盎然,可眺望士林、社子島、關渡、遠望觀音山,視覺享受,非常漂亮;其中劍潭山親山步道的七美觀音與老地方觀景平台,可鳥瞰台北風景,眺望淡水河與基隆河,以及101城市景緻,極目四望,可寬心怡情。
劍潭山海拔153公尺,位於圓山風景區,沿稜脊步道前行可抵達其他山岳,曾是軍事管制區與保安林地,因此自然林相與生態植物保存完整,步道充滿綠色盎然,可眺賞基隆河河濱公園等景致
文間山海拔184公尺,有一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基石,展望不佳,但涼風舒爽
忠勇山海拔327公尺,舊稱「尖頂」或稱為「大尖山」,曾是內湖舊八景之一,居高臨下,視野及景觀極佳,忠勇山最高點有座蔣公銅像,由金龍寺方向上行,石階道陡峭有如爬好漢坡,立於忠勇山頂,可眺望大半個台北市區
「台北大縱走第五段」的路線頭尾都有大眾運輸工具,圓山端的圓山登山口,可由捷運劍潭站步行抵達,內湖端登山口為碧山巖,可於捷運市政府站搭乘公車小2於「碧山巖(白石湖)」下車,或捷運大湖公園站步行至碧山巖,交通可謂便捷。
老地方觀景平台海拔165公尺,可眺望飽覽台北101晝夜之美、眺望松山機場機起機降、藍帶如畫的基隆河及大直橋的車水馬龍,清風徐來,心曠神怡
正願禪寺
順訪正願禪寺是今天的重點,是賡續探索「台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靈場」石佛像的行程,不管是為探訪石佛像而走「台北大縱走第五段」,還是走「台北大縱走第五段」而順道探索石佛像,其實都是為了徒步旅行四國遍路及熊野古道小邊路的行前準備與訓練。
大正14年(1925年),在台日人鎌野芳松等真言宗弘法寺信徒,為了祈求同胞幸福、台灣繁榮而發願創設「台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靈場」,構想源自於弘法大師空海在四國開創的「四國八十八箇所」,選定西門町、圓山、芝山岩、草山、竹子湖、北投等各處安置石佛,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人遣返,台北石佛因無人供奉與管理,大都不在原處而流離失所。今天的正願禪寺,算是流離失所石佛像集中最多的一處。
由山道階梯拾級而下,來到正願禪寺後方一處很不起眼的小門,一進小門就看到十個石佛靜默的佇立在牆邊,沒有被棄置的感覺,但也不是很重視,就是有那麼一絲惋惜的情緒。
正願禪寺後方一道石牆前的十尊石佛像,由小門起,分別為弘法大師(首尾2尊都是弘法大師)、第34番種間寺、第28番大日寺、第31番竹林寺、第37番岩本寺、第38番土經國金剛福寺、第32番平等寺、第36番青龍寺、第19番立江寺。
這十尊石佛本尊分別是第19番立江寺為延命地蔵菩薩、第22番平等寺為薬師如來、第28番大日寺的大日如來、第31番竹林寺的文珠菩薩、第34番種間寺的薬師如來、第36番土佐青龍寺的波切不動明王、第37番岩本寺的阿彌陀如來及第38番金剛福寺的三面千手観世音菩薩。
弘法大師石像
第34番種間寺的薬師如來
第37番岩本寺的阿彌陀如來
第31番竹林寺的文珠菩薩
第28番大日寺的大日如來
第22番平等寺為薬師如來
第38番金剛福寺的三面千手観世音菩薩
第36番土佐青龍寺的波切不動明王
第19番立江寺為延命地蔵菩薩
弘法大師石像
參拜各個石佛像
白石湖
早年先民將山區相對較低開闊處自然形成之山坳地勢稱之為「湖」,當地盛產潔白的白色砂岩,因而稱之為「白石湖」,是此地地名由來。清末光緒年間,在內湖山區設立採石場,當時興建臺北府城牆即取材自此地;又因地勢險要,清乾隆52(西元1787)年3月期間,白石湖曾是林爽文抗清同黨林小文與清軍作戰的古戰場,也曾經是凱達格蘭里族社居住。
據說凱達格蘭里族社原分佈於松山的基隆河西岸,受到清朝漢人開墾的影響,逐漸遷移至白石湖一帶,為與原松山的「舊里族」做為區別,改名為「新里族」,時至今日,凱達格蘭里族社已融入漢人社會並消失;臺灣光復後,由於該地區有碧山巖開漳聖王廟,故改名為「碧山村」,後於民國57 年正式改名「碧山里」迄今。
群山環抱下的白石湖社區,四周環繞碧山、白石湖山、大崙頭山、開眼山、大尖山(今名忠勇山)以及小尖山(今名圓覺尖山),是內湖區內最高海拔(約250至450公尺之間)的社區。白石湖地區的遊憩重點有:白石湖吊橋、後湖濕地(同心圓生態濕地)、古錐埤、夫妻樹、石崁黃式古宅(紫雲居)等。
夫妻樹-看起來沒那麼濃情蜜意
白石湖吊橋
「白石湖吊橋」位於碧山巖牌坊下方停車場旁,是台北市首座大型大跨距人行吊橋,全長116公尺,有「台北天梯」之稱,以周邊的龍形山脈地貌為設計理念,並融入龍骨為意象進行橋樑的塑建,屬直路式吊橋,跳脫常見吊橋的橋台設計,並融入山區及田野的美景。
白石湖是個「祥龍戲珠」地形,四周由尾至頭有龍船岩、開眼山、白石湖山、大崙頭尾山、忠勇山等群山圍繞,圓覺尖為龍珠之處,白石湖吊橋正好為龍口之處。
紫色的石湖吊橋
嫩紫色的白石湖吊橋,顏色顯眼亮麗,孤懸於一片綠色景緻中,卻不會過於衝突。白石湖取名有湖,但實際上卻沒有湖,是因盆地地型內凹處而取名
同心池
白石湖社區當初是以「找到幸福」為主題,將原本只是一處荒廢的湧泉(據說是自然地形產生的湧泉),透過畫龍點睛的設計改造成双心造型的生態濕地湧泉--「同心池」,以及池畔休憩涼亭「永結亭」,讓生態濕地與親水平臺相互環繞,象徵著情人永結同心,環繞生態濕地及親水平台也強調水土保持的重要,情人攜手來此浪漫遊,必能為幸福加分。
春秋步道
沿步道進入白石湖社區,古道蘊含著人文雅緻氣息,緩步行走在百年樟樹群的林蔭古道,一排美麗的七里香,有視覺感官享受的陶醉。古道旁種植「春之花」野百合與「秋之花」金針花,為春、秋兩季增添了雪白與橘紅之美,故名「春秋步道」,這時來訪,未見野百合盛開,亦不見金針花,卻踏踏實實的走在一株株的百年樟樹群及七里香的石板道上,去感受春秋古道中充滿人文的靜謐,有那麼一些世外桃源之感。
碧山巖供奉的是開漳聖王
碧山巖位於內湖碧山尖鋒,又稱為尖頂開漳聖王廟,是全臺灣最大聖王公廟,香火鼎盛,寺內供奉開漳聖王陳元光,唐末開拓福建、漳州地方,被視為漳州人守護神。碧山巖踞高俯瞰,風光奇絕,背有忠勇山,群山環繞,前俯臨臺北盆地,立於寺前平台,遠眺蜿蜒淡水河,近望鯉魚山、山腳下梯田及金龍寺全景
由碧山巖拾級而下,俯瞰石階延伸,那是一種由神靈之地返還人間的不斷延伸
前一篇:徒步巡禮四國遍路及熊野古道小邊路-- Part3北投丹鳳山弘法大師岩暨普濟寺踏尋
後一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