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國遍路行前準備徒行能力訓練

梁華傑

2023.02.02

image

四國遍路迄今已超過1200年的歷史,全長約1200公里,以徒步旅行方式一次走完大概需要4045天;當然也可以駕車、騎單車、騎機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等方式,也不一定要一次走完,可以分幾次去完成,如今已是一條不限國籍、宗教等因素,發展成為徒步旅行愛好者自我挑戰的一條徒步旅行路線,去走日本四國走遍路的外國人正在增加中然要輕鬆順利在45天內或更短的天數完走四國遍路,就必須做好相關準備,準備事項中花最多時間就是徒行能力訓練。

四國遍路就是一條朝聖之路為基調的徒步旅行路線,說穿了就是徒步走路,徒步朝聖之路一定會歷經艱辛,並考驗身體的生理機能與心理,一定要有健全心態,不可輕忽這四十多天的徒步行程,不能毫無準備就出發,或有準備不過就是半調子,尤有甚者,根本不把遍路當一回事,這樣對遍路過程的體驗極其有限,大部分時間只反覆在體力拉扯與痛苦,很難去體驗遍路的種種與歷史。為了能在踏上遍路後饕享更豐富的過程,絕對不能輕忽體力的準備與鍛鍊。

要獲得更深層的過程體驗,最重的就是讓你的行進速度進入一種節奏,不致於很快但絕對不慢,絕對不同於平日的走路速度,才能以速度換取時間用於主要的過程多停留些時間,用較多的時間經歷這些重要的過程。如果說你想要是慢慢走,走的很慢,每個過程都在隨性而為的體驗,然隨性的走若不透過交通工具輔助,完走四國遍路的時間絕對會超過六、七十天,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

四國遍路全長約為1200公里(當然也有1400公里之說),通常需走45天,平均一天至少要走26公里,甚至於要走到30公里,也就是說要以一天徒步走26公里的距離來準備你的體能。然很多人(事實上佔很高比例)在走四國遍路前未曾一天走過這麼長的距離,更沒有連續走幾十天這樣的距離,卻沒花心思去思考徒旅過程的身體如何負擔,因而更加積極去鍛鍊所需要的體能,反而把時間用在安排吃、住及擔心陌生環境上。徒步四國遍路雖然不像登山充滿危險性,但若沒有經過一些長時徒步訓練,踏上遍路後不可能有負擔走路所要的體力,到頭來只能每天苦撐,每天都在身體疲憊的中度過,留在腦海中的記憶都是身體的疲憊。其實這樣是無法有心思去好好經驗遍路上的種種。

徒步四國遍路,除了走路所需要的體力外,每天還要早起,若生理時鐘無法適應早起的節奏,會更加深身體的疲累。當人在疲憊時容易分心,遍路上美好的風景就會錯失,參拜過程因身體疲累而心不在焉,很多事和歷程都將會草草結束。爰此,走四國遍路不是在踏上遍路才開始的,而是在踏上四國遍路前就開始了,事先的體能準備是完走遍路及體驗遍路風情的基本條件。

踏上遍路上的身體疲憊是什麼感受?首先是肌肉酸痛,包括肩頸、背直肌、腰肌、股四頭肌、小腿肌等,當股四頭肌、小腿肌的肌力不足,無法承受長下坡時膝蓋會受不了,進而導致速度緩慢,有時甚至會用倒退走的方式來舒緩,但都已無濟於事,因為這都是肌力不夠的問題,都要歸咎於出發前沒有好好的體能訓練和長時徒步訓練。

徒步四國遍路常見到的現象,早上通常都走的比較順利,但過了中午便開始變慢,這是長時間徒步的耐力消耗,尤其在第二天、第三天更明顯的慢了很多,每天下午到了三、四點,腳底板也開始疼痛了,兩個肩膀及背直肌在長時間背著被包的關係也開始了,身體從上到下都陷入酸痛不舒服的狀態,而且是逐日累積,雖然休息能有所改善,但效果不大,只要寺間距離有六、七公里以上,必然增加休息時間和次數,預計每日計畫要走的距離或參拜的寺廟必然產生延宕。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狀況,概有以下幾種原因:第一,沒有認真去思考四國遍路每天要走的距離有多少?一味的醉心在遍路上的美好與新奇,天真的、浪漫的就踏上遍路。第二,自以為只要有毅力就能完走遍踏,忘記了完走遍路不是空想出來的,而是必需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並在訓練過程中汲取經驗與記取錯誤的教訓。第三,意思意思走了幾遍自主訓練,就以為是做了充足的訓練準備,完全忽略了訓練遠低於遍路需求,最常被忽略的就是訓練公里數和背負重物的模擬,以為只要有訓練就好,事實上這樣的訓練對徒步走四國遍路的幫助是有限的。

根據我台灣徒步環島、西班牙朝聖之路法國之路、日本四國遍路及熊野古道的經驗,整理出我們的訓練菜單,這樣的訓練內容是能符合徒步旅行負荷需要。現在智慧型手機有很多可以記錄跑路、健走、爬山的APP,在手機下載安裝一個合適自己使用的APP,記錄下自己的訓練軌跡和相關資訊,透過這些資訊可以了解自己的訓練狀況。若決定要去台灣徒步環島、西班牙朝聖之路法國之路、日本四國遍路及熊野古道等長距離、長天數的徒步旅行,最少要提前半年開始進行訓練。

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身體底子不同,練習時間或長或短。因為我和我老婆是將運動融入為生活的一部分,幾乎每天都運動,且為健走、爬山、跑步、騎腳踏車等多元運動;此外在出發前一個月會揹著等重的大背包進行幾次長天時、長距離徒步訓練,讓身體記憶這樣的高強度,俾利實際徒步旅行之體力需要。

多元組合訓練:

1.第一階段(前四週即第一個月)每天以10公里為目標,不背重裝備,要在兩個小時走完;每星期最少要訓練四天,主要是訓練自己的走路姿勢、方法、節奏、速度感,讓身體適應中強度的徒步負荷。不進行徒步訓練的日子則安排跑步、爬山健行、騎腳踏車等多元輔助運動。

2.進行跑步、爬山健行、騎腳踏車等輔助運動:跑步距離仍以10公里為目標,不求速度,但要在兩小時內跑完;若輔助運動為爬山健行,要揹著小背包,帶上水、行動糧、雨衣等應急物品,選一條山道去走,長度不要低於5公里,在安全的情況下,以正常的速度走完。若輔助運動為騎腳踏車,可以選河濱自行車道或公路實施,距離最少20公里,在安全的情況下,一個半小時騎完。

3.第二階段(第五~八週即第二個月)每天以20公里為目標,不背重裝備,但要揹上小背包,帶上水、行動糧、雨衣,以利途中的補給,使用5個小時走完;每星期最少要訓練三天,主要是訓練自己長距離走路的能力,讓身體適應中強度的徒步負荷。不進行徒步訓練的日子則安排跑步、爬山健行、騎腳踏車等多元輔助運動,但距離、時間要適當加長,讓身體認知長時運動的樣態。

4.第三階段(第八~十二週即第三個月)20~25公里為目標,以徒步旅行時大背包要攜行的內容物及重量為負重基準,必須包括途中的飲水及行動糧等(7公斤外加飲用水及行動糧),每星期至少三次,每次訓練時要走滿八小時,最好是連續三天的訓練為佳,最能體會與訓練到連續重裝徒行的樣態,當然必需加入途中的休息安排和中午的午餐(行動糧)。不進行徒步訓練的日子仍進行跑步、爬山健行、騎腳踏車等多元輔助運動,距離、時間適當加長,讓身體認知長天數連續運動的樣態和記憶。

5.第四階段(第四~六個月)進入持恆訓練階段。這時經過三個月的訓練,應該已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身體也漸漸適應長天數的運動,身體也適應了負重徒步,因此訓練重點轉為恃恆維持訓練模式,徒步訓練時可以長短距離搭配,不過一定要把背包揹上,重量最好以徒步旅行上路時的重量為主(大背包內容物及重量必須包括途中飲用水及行動糧,最好控制在7公斤卜上下),每星期至少二~三次,當然包括途中休息和中午午餐(行動糧或吃餐館、小吃)的安排。不進行徒步訓練的日子仍以需安排跑步、爬山健行、騎腳踏車等多元輔助運動,距離、時間適當安排,通常是跑步1020公里、爬山健行46小時、騎腳踏車2040公里,主要是轉化為運動生活,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

特別提醒的是,不需去健身房做重訓,如果真的認為需要重訓,可以在每次的跑步、爬山健行、騎腳踏車等多元輔助運動後進行徒手重訓,如伏地挺身、棒式、側棒式、仰臥起坐、開合跳、蛙跳、深蹲、單槓等等。如果20 躭心四國遍路的山路,進行多元輔助訓練時可以多安排爬山活動以習慣走山路。此外,要練習適應天氣,特別是下雨天和大熱天兩種天氣;下雨天是訓練穿雨衣徒步和如何不讓大背包受潮;大熱天是訓練如何補充水份、遮陽防曬和防中暑。

徒步旅行或者徒步四國遍路的過程,都是一種訓練,訓練自己認識自己的身體,照顧自己身體的過程,這些都需在出發前的一段很長時間來訓練和累積經驗,並將之記錄下來。事實上,長距離、長天數、連續性的徒步旅行,對身體的負擔和風險很大,尤其在這麼長的天數和時間裏不生病、不受傷,就是最大的考驗,身體的適應和每天晚上休息的恢復能力,才是成功完走徒步旅行的關鍵。

 

下一篇:徒步巡禮四國遍路及熊野古道小邊路-- Part 1探訪臨濟護國禪寺的遍路石佛

arrow
arrow

    梁華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