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虎頭蜂與蜜蜂蜂螫之處理

台北百岳挺進隊 梁華傑

(整理蜂螫相關資料提供參考)

大家都知道虎頭蜂很毒,但虎頭蜂這類胡蜂到底有多毒呢?以黑腹胡蜂為例,毒囊充滿時可擠出5微升(μl)的毒液,1微升稀釋後可殺死十隻實驗用小白鼠,以此推算,約需上百隻虎頭蜂毒液才足以危害人體。然而人體對蜂毒可能的過敏反應,會進而引起嚴重休克致死,尤其是曾經被蜂螫過而休克的人,一旦再遭蜂螫,復發率更高,過敏反應會更強烈,因之要特別小心。

虎頭蜂毒液含有「致死蛋白」,具有分解磷脂質活性的磷酸酯酶(phospholipase A1),會破壞紅血球,有間接溶血作用,溶血強度約為一般蜜蜂毒素所含磷酸酯酶(phospholipase A2)的兩倍,這種溶血作用會引起腎臟衰竭、電解質異常(如高血鉀)、貧血、黃疸等併發症,嚴重時可致死;除致死蛋白外,虎頭蜂毒液中另有「鹼性蛋白(basic protein)」,能直接溶血,和上述磷酸酯酶有加成作用。

蜜蜂毒液的主要毒性成份是一種含胜肽(蛋白質的一種)的蜂毒(Melittin),會造成螫傷部位局部疼痛,也會改變細胞和紅血球的完整性和通透性,導致溶血反應;此外還有少量的蜂毒神經肽(apamin),這種強力神經毒素會影響脊髓功能,引起肌肉痙攣和抽搐。因此,人體被蜂螫後產生的症狀,從局部紅腫、劇痛、頭暈、血壓升高,到昏迷、黃疸、腎衰竭、肺水腫、心肌梗塞等大小症狀都有,大致分為「局部症狀」、「全身性毒性症狀」及「過敏症狀」等三大類。

一般遭2025隻以上的虎頭蜂螫傷,就容易產生「全身性毒性反應」,被500隻以上蜂螫則經常致命,每個人的反應不同,被螫者的體質是關鍵,因之最好在遭蜂螫一小時內就醫治療,才能降低死亡率。醫界臨床統計,第一次遭蜂螫傷的反應可以作為第二次螫傷生理反應的依據,如果第一次螫傷的反應是休克,第二次被螫傷的反應中,19年內有60%的機率會呈現休克反應;1020年內,有40%會呈休克反應,間隔時間愈短,休克反應的機率愈高。

被蜂螫該怎麼辦呢?民間流傳的處理方法是以氨水或尿液塗抹傷口,也有人塗抹萬金油或抗組織胺的藥物。如果蜂螫引發的是「全身性毒性反應」或「過敏性休克」,前述應急處理方式完全無濟於事,應「儘速就醫」才是保命之道。

被蜂螫的一般症狀是紅腫、劇痛、發熱、瘀血,只要冰敷、擦抗組織胺類的藥物就能消炎()、止痛,但不建議用尿液和氨水;因為尿液有細菌感染風險,氨水濃度拿捏不好的話,則會灼傷傷口,反受其害。另,不管被蜂螫的傷口處有多難過(蜂螫傷口可能會奇癢無比),千萬不要用手去抓傷口,有可能會導致感染蜂窩性組織炎。

依醫院急救經驗分析,一旦蜂毒造成「全身性毒性反應」,就會出現溶血反應、電解質異常、血壓上升、腎衰竭、全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等症狀,此時須強迫利尿,必要時還須考慮血液透析(洗腎);如出現眼皮浮腫、咳、喘或蕁麻疹等「全身性過敏反應」,必須進一步使用抗過敏藥物治療,這些反應若惡化成「過敏性休克」,就必須施打腎上腺素急救。

總而言之,登山客在深山遭遇最毒虎頭蜂─黑腹胡蜂的機會大,最好攜帶腎上腺素和抗過敏藥備用,以免遭蜂螫後無法就醫而喪命。至於被蜂螫後的就醫時機,愈快愈好,若能把握一小時內的黃金時間就醫,風險相對比較低。

以下為台灣地區常見的七種虎頭蜂圖片,目的在讓登山健行等野外活動者認識蜂的長像,萬一被蜂螫可以辨別出是那種蜂螫到,俾利正確迅速處理:

臺灣地區七種虎頭蜂.jpg

胡蜂科的虎頭蜂蜂類中,以「黑腹虎頭蜂(黑腹胡蜂)」與「黃腳虎頭蜂」最兇暴、領域性極強在台灣常有螫人致死記錄,尤其在其蜂巢受到騷擾如被蜂鷹(俗名雕頭鷹、八角鷹、八雕、食蜂鷹)啃食攻擊過的蜂巢或蜂巢被人摘除後有未被捕捉而散飛的蜂隻,或支撐築巢的樹幹斷裂蜂巢摔落地面的狀況下,其攻擊性更強,此時若接近蜂巢附近(約200公尺範圍),最容易遭到蜂群攻擊,且「黑腹虎頭蜂(黑腹胡蜂)」與「黃腳虎頭蜂」的蜂巢附近常有巡邏蜂會主動攻擊人;其餘大部分的蜂類是人類不小心接近干擾到其蜂巢或接觸壓迫到其個體時才螫人。因此,發現干擾到蜂類的蜂巢時,應迅速遮掩頭、臉、頸部位以防被螫並迅速遠離蜂巢。

胡蜂科虎頭蜂與蜜蜂之蜂處理

一、胡蜂科虎頭蜂類

胡蜂科虎頭蜂類的尾端有長而粗的螫針與毒腺相通,有不同型的倒鈎(),多數倒刺是圓型的,螫刺後可拔出多次使用,除「臺灣大虎頭蜂」為利刃型倒鉤,約有三分之一的「臺灣大虎頭蜂」螫人後無法拔出螫針,螫針與毒囊會從蜂身脫離而留在身上被螫處,留在人體身上的螫針與毒囊可持續收縮放出毒液注入到人體造成中毒。因此,被「臺灣大虎頭蜂」螫到時首先應迅速小心以夾子(或以指甲等器物)拔除螫針毒囊,不要讓毒液持續注入,如此可減少造成皮膚嚴重腫脹之痛苦胡蜂(除臺灣大虎頭蜂)螫人後的螫針會留在人體被螫處,胡蜂本身不會因螫人而死亡,可以反覆螫人注射毒液。胡蜂毒液呈鹼性,可用酸性溶液如食用醋沖洗敷按摩傷口,以中和毒液

二、蜜蜂

蜜蜂(有義大利蜂與中國蜂--野生蜜蜂)除非接觸壓迫到工蜂(雄蜂無螫針)個體,否則很少會主動螫人,蜜蜂工蜂的螫針有倒鈎,螫針與毒囊相連通,蜜蜂螫人後因螫針有倒鈎(利刃型),螫針與毒囊會從蜂身脫離而留在身上被螫處,螫人這隻蜜蜂不久就會死亡,而留在人體身上的螫針與毒囊會持續收縮放出毒液注入人體造成中毒。因此,被蜜蜂螫到時首先應迅速小心以夾子(或以指甲等器物)拔除螫針毒囊,不要讓毒液注入,如此就不會造成皮膚腫脹之痛。如果被蜜蜂螫傷有被注入毒液後,因蜜蜂毒液呈酸性可用鹼性溶液如肥皂水、氨水沖洗敷按摩傷口,以中和毒液

總而言之,被蜂螫到時首先要認清是被那一種蜂類螫到並看個人體質是否過敏及被螫部位與被螫數量等不同狀況來處理。胡蜂科虎頭蜂類引起中毒之反應常較蜜蜂為快而嚴重,過敏者可能有呼吸困難、痙攣,甚至休克、昏迷。少數因蜂毒對心、腎及肝臟的毒性作用,可能引起急性腎功能衰死亡尤其是對蜂毒具過敏性體質的人應儘速送醫。

準備

1.從事野外活動時,可以攜帶一塊小肥皂、一小瓶氨水或一小瓶食用醋一個檸檬等備用「胡蜂螫傷時,其蜂毒液呈鹼性,可用酸性溶液如用醋沖洗敷按摩傷口,以中和毒液;當「蜜蜂螫傷」時蜜蜂毒液呈酸性,可用鹼性溶液如肥皂水、氨水沖洗敷按摩傷口,以中和毒液。

2.臺灣地區常見的七種虎頭蜂中,要優先認識「黑腹虎頭蜂(黑腹胡蜂)」與「黃腳虎頭蜂」這兩種虎頭蜂,因蜂性最兇暴領域性極強蜂巢附近的巡邏蜂(200公尺範圍)主動攻擊人,且有螫人致死記錄。

3.在野外活動中,若需進入無路徑雜草叢生野地,應提高警覺,勿踩踏到「臺灣大虎頭蜂」與「黑尾虎頭蜂(姬虎頭蜂)」築在土穴中的蜂窩,或碰撞到築於叢草中的「黃腰虎頭蜂」的蜂巢。

arrow
arrow

    梁華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